“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哲学研究者应担负起对时代危机与社会发展的理论反思、批判与建构的使命。2013年11月16-17日,在上海市西南片高校联合办学迎来二十周年之际,为促进哲学理论对社会发展的诠释、反思与重构,由上海市西南片高校联合办学办公室、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院主办,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承办的“社会发展的哲学反思:上海市西南片高校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在华东师范大学召开,来自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台湾政治大学等近多所高校的近40余名学者、研究生代表齐聚一堂,共同讨论哲学对社会发展的危机与问题进行反思与重构。与会的专家学者各抒己见、观点纷呈、思潮激荡,在多元对话中进行理论的交锋与沟通。
(一)唯物史观及其现代发展。与会专家认为,唯物史观在诠释现代社会问题与时代危机上具有充分的解释力,但必须与当代经典社会理论相互融贯起来。复旦大学邹诗鹏认为三大经典社会理论的形成对唯物史观构成了深刻影响,将其理论从传统带入现代,因此必须开放唯物史观与现代社会理论的对话。华东理工大学汪帮琼认为对整体性的衰落导致当代哲学的衰落,而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必须延伸到它与马克思哲学世界观的关系,所以必须从马克思整体性哲学视角来理解唯物史观。私有财产问题是唯物史观的核心问题,台湾政治大学孙善豪以之为个案对象,从分析哲学的理路详细辨析了劳力论证、自由论证与权利论证三种私有财产的证成,结论是它们与对资本主义的证成相互重叠而未受到充分的批判。
(二)后马克思主义激进政治学。作为后马克思主义激进政治学旗手,拉克劳与墨菲强调政治冲突对自由民主的意义。华东师范大学孙亮认为墨菲将对抗性视为冲突主体获取自由的前提和条件,因而政治应被理解为一种公共领域的群体性参与,包括利益冲突、矛盾对抗、分层危机,政治冲突的终极本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非阶级的革命。”与拉克劳、墨菲具有现代性残余的激进民主方案不同,东华大学王平认为,后马克思主义激进政治学另两位代表人物哈特与内格里将后现代主义精神贯穿于激进民主的始终,他们充分运用福柯、德勒兹、瓜塔里的后现代思想,对全球权力结构的运作、社会运动的组织方式与未来社会的组织形态进行了颠覆性的思考。
(三)空间与空间批判。南京大学刘怀玉梳理了空间的概念谱系与空间化的问题逻辑之后提出,历史唯物主义空间化这一路径使马克思能超越唯心史观与相对主义的困境,而资本积累、空间政治与未来社会主义的空间理想则展开了空间理论的广阔空间。华中科技大学董慧认为理解空间的前提是空间批判,而空间批判存在着三条主要路径:以资本积累与社会再生产为轴心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以地方与地方感为核心关怀的人文主义批判;以性别、差异与身份为基本对象的女性主义批判。
(四)社会风险与治理理论。华东师范大学潘斌提出风险社会是现时代的社会特征与历史际遇,生活在现代社会就是生活在风险社会之中,因此有必要从生态启蒙、责任伦理与社会预警三个层面进行风险治理。华东理工大学路玖欢则考查了管治主义、自由主义与新自由主义三种治理技艺的谱系演进与合理性嬗变,认为福柯对自由主义治理术的研究为理解现代社会中国家与市民社会关系、自由与干预的权衡以及社会政策的理据提供了新的视角。南京大学张亮则独辟蹊径,通过福柯与阿多诺跨文化研究观点的对比,深入挖掘“星丛”、“异托邦”这两个概念,提出超越“同一性魅影”将可能导向思维与形而上学重新一致。
(五)中国梦的哲学基础。从哲学层面探讨中国梦的理论与实践是哲学工作者的时代使命与担当。此次论坛上有的学者从亚里士多德的实践智慧层面探究中国梦的理论内涵,提出中国梦蕴含了亚里士多德的实践智慧,但又是对当下中国社会情境与未来发展的合理性追求,融合了理论理性(认识功能)与实践理性(意志功能)的统一。有的学者提出中国梦内蕴着突然—实然—应然的出场路径,中国梦的突然出场寻求与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性,而其实然出场源于社会发展的现实条件,中国梦的应然出场是在实践上对实然的超越。此外,还有学者分别从现代性叙事的意识形态批判、古典幸福观思想的现代意涵等角度解析了中国梦的哲学基础。
此次论坛的特色在于吸收了来自上海西南片高校的十余位研究生的积极参与,他们不仅正式提交了会议论文,还进行了会议发言,与知名专家学者进行讨论与交流,促进了研究生的学术探索精神与研究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