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通知公告

通知公告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通知公告 - 正文

2022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博极医源”研究生学术论坛顺利举行

日期:2022-12-12作者:admin 浏览量:

   2022年11月24日,2022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博极医源"研究生学术论坛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顺利举行。本次论坛由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院医学院分院、上海市西南片高校联合办学办公室联合主办,由在校学生自主组织。论坛设专家报告、学生大会报告、学生分组报告和壁报交流等环节,旨在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分享学科前沿,鼓励学术创新。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副院长胡翊群教授,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归琳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志新教授,苏州大学副校长吴嘉炜教授,附属瑞金医院、医学技术学院武文漫副研究员,上海市西南片高校联合办学办公室主任冯小革,研究生院医学院分院常务副院长董艳、副院长梅文瀚,以及来自医学院各研究生培养单位的师生近100人出席本次论坛。

   开幕式上,胡翊群副院长致欢迎词。胡院长指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响应国家人才强国、科技强国号召,积极深入实施科教强国的战略,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与迫切需要培养大量创新人才与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今年适逢上海交通大学70周年华诞,本次论坛取名于医学院院训“博极医源、精勤不倦”,这八个字源于孙思邈《大医精诚》,要求同学们在医学研修道路上要既有深度又有广度。每年一度的学术论坛为同学们提供了一个拓宽科学视野,交流学术思想,启迪研究智慧,提高创新能力的交流平台,今年已经是第十二届。他衷心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研究热点的探讨,加强成果交流,营造良好学术氛围,促进同学们创新思维培养和研究能力提高,并预祝论坛圆满成功。

   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归琳教授指出交叉学科是未来学科的创新方向,医学院一直鼓励不同学科学生进行交流,鼓励学生走出学校,走出国门,学校为同学进行短期国外学术交流提供平台,邀请专家教授开展大师讲坛,医工交叉等系列活动。新冠疫情下,青年学者间面对面地学术交流显得更为重要,尤为珍贵。在学术交流和相互学习过程中,不仅有学生自我展示与相互交流,更重要是专家教授点评,给予同学们下一步研究的启示与提点。她希望同学们积极互动交流,在学术交流中能够碰撞出更多的学术火花,并预祝论坛圆满成功。

    在专家报告环节,来自苏州大学的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志新教授以《PAK家族蛋白激酶的自激活机制》为题作专题报告。王院士回顾了80年代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历程,进一步引入了自催化概念,也即反应底物作为反应的催化物,讲述MAPK蛋白激酶家族的解构构象与生理作用,磷酸化对于蛋白质酶生物活性的重要作用等内容,介绍了蛋白激酶家族相关的自催化活性与他们做的相关PAK自磷酸化结构动力学的相关工作,揭示单体双体的不同结构构象,并取得了溶液中的有活性的蛋白单体。王院士强调研究生需要具有批判性思维,对于已报道的新发现要进行思考和分析辨别。在与学生交流互动环节中,王院士指出,新兴人工智能的“阿尔法折叠”与传统晶体蛋白质分析相比,在蛋白质结构分析中的优劣与在揭示蛋白质相互作用和结构细节的局限,并进一步展望了未来十年的蛋白质结构分析技术的发展与前景。

   苏州大学吴嘉炜教授以《脂质转运蛋白的机制研究》为题,讲述了在提纯和解析脂质转运蛋白质晶体结构领域的相关工作,以最简单的米式方程为切入点讲述如何利用药物动力学方法筛选目标药物。吴教授讲解了实验室关于非囊泡运输脂质相关蛋白(LTP蛋白)的研究,包括LTP蛋白对于sterol,PIPs,PS三种脂质的脂质体方式转运,其体外的生物活性的检测,对脂质转运蛋白疏水口袋结构与转运脂质的功能的关系的分析,以及近期nature期刊上揭示的LTP对于溶酶体的修复的研究进展。吴教授强调了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交叉合作的重要性,介绍了临床医生发现问题定位pathway,基础医学专家研究分析,再与药学专家合作,最后回到临床应用的学科交叉合作流程。在互动环节中,吴教授解释了目前热门的冷冻电镜技术和传统结晶技术在应用上的差异,为同学们提供了后续实验思路。

   附属瑞金医院武文漫副研究员的报告题目为《应用高活性凝血因子XI突变体开发血友病治疗新药物》。他围绕血友病发病机制,以患者沉重治疗负担为切入口,通过罕见病的gain of function突变发现高活性的凝血因子XI应用于血友病的基因治疗,实现医学研究的成果转化,无数的血友病患者或将由此受益。同时还针对同学们提出的如何进行校企合作进行了解答,在新药研发上不仅要关注有效性,还需关注潜在市场和已经存在的相似药物的竞争性,以及成果转化和专利申请的时间窗口。

   本次学术论坛一共收到近144篇的投稿,经过专家评审决议,遴选出2篇特等奖优秀作品作为本次论坛的大会学生报告,另26篇进入分组交流,27篇进行壁报展示。

   学生报告环节中,来自基础医学院2020级穆雅娟博士研究生展示了她本次的参赛论文《真核生物dsDNA 6mA去甲基化酶CcTet的分子机制研究》。穆雅娟同学提及生物大分子的动态修饰和人类生长发育的密切相关,DNA6mA作为真核生物基因组上发现的新修饰,具有重要的潜在意义,报告了去甲基化酶CcTet在6mA的去甲基化的活性作用和作用特点,同时发现CcTet D337F突变体也为未来体内研究DNA 6mA的功能调控提供了一种有用的化学生物学工具。来自附属第九人民医院2020级张誉博士研究生带来了《肿瘤细胞劫持伤害性感觉神经抵抗营养匮乏-癌痛调控肿瘤发展机制与应用研究》的研究报告。张誉同学围绕口腔黏膜癌痛的神经机制研究,发现了伤害性感觉神经在其中的富集与癌症患者的不良预后相关,以及感觉神经对于低糖营养匮乏微环境下口腔黏膜恶性肿瘤具有促进作用,揭示了神经源性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介导作用

   下午的分组报告环节中,26名研究生分三个组别汇报了自己的研究结果,回答专家和同学现场提问,交流氛围活跃。学术壁报展示在懿德楼一楼大厅进行,作者与现场师生积极互动,碰撞学术火花。

    本次论坛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方式。线下会场认真落实防疫要求,秩序井然。线上同步直播,学生们积极留言弹幕,交流感受,反响热烈。论坛中专家、研究生交流真知灼见,深入学习和探讨,研究生会和论坛志愿者们热心参与和服务。在广大师生的积极参与和支持下,论坛已成为医学院学子展现风采的重要平台。